查看原文
其他

《三峡》郦道元

古诗词文欣赏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名家经典朗读《三峡》郦道元(雅坤朗诵)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语文启蒙的郦波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郦道元的《三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郦老师说起郦道元的《三峡》,连语气都不太一样了?特别的兴奋,同学们还有没有发现郦老师的“郦”,这个姓和郦道元的“郦”居然是一样的?说实话,我这个姓非常少有,我经常开玩笑地说,我姓郦,百家姓要排101位,这是凑百家姓的这个百字,故意这么开玩笑。但其实啊,真正的百家姓有400多个姓,我们这个郦姓啊,几乎排在400开外,是非常少见的一个姓。

郦道元呢,据我们的家谱记载,就是我的直系祖先。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其实是祖先崇拜,但祖先崇拜的本质呢,是先贤崇拜。所以后人都以自己的族姓中有先贤、有杰出者为荣,所以我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就会说我姓李,李白的李,对吧?我姓杜,杜甫的杜,像我就会说我姓郦,郦道元的郦,我以我的祖先为荣。

郦道元是大地理学家,地理学上还有一门显学,就是《水经注》,郦道元的《水经注》。他不仅是大科学家、大地理学家。这篇《三峡》呢,其实不过是一篇短文。他之所以能够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最为关键的一点便在于布局谋篇的精细思量。

山水、山水,一般呢都是山在前,水在后,因此作为一篇描写山水之作,郦道元首先从空间入手,也是先写山后写水。开篇即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简要交代了描写对象,并介绍了其总体的长度。接着作者便把笔墨用来描写三峡的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再进一步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进行侧面烘托,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的雄伟而又峭拔的整体气势。

文章从第二段开始写水。在作者的笔下,水仿佛是一条时间的长河,一点一滴的奔涌着。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水位之高,还有水流之急。接下来就漂亮了,“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大家读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啊?其实李白的千古名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化用了郦道元的《三峡》的这段话,而且这段话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之后的水流之急。

随后再写水势减少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个“秀”字来概括,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在作者的笔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把这一时段的山静、泉飞写得十分的到位。不过,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郦道元这里写水却又不单单写水,而是再由水再回到山。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来状山,以“怪”来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也呈现出了三峡两岸山岩陡峭、高耸入云、固为一绝的自然风光。这也体现了郦道元作为一个大地理学家独特的眼光。

说起来郦道元虽然身在古代,却仿佛有今天电影特写的手法,他将视线投射于山上,那寄身于岩石之间的柏树,由于山间幽暗,正午之时方见日光,柏树为了生长必须躯体向阳,日久天长遂成怪形啊。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地方,怪柏的存在又展现出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就更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机,让读者顿觉生意盎然。怪柏、悬泉、飞瀑、草木,这一切静中有动,构成了一幅极富动感的图画,也让自然风光有了更多的人文趣味。

同学们读到这里有没有想到郦道元他为何要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来写呢?那绝不是为了精简篇幅,而是要从对比中体现趣味,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 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你看夏水急猛,春水潺潺;夏水多险,春水多姿,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良多趣味。这不仅给简单的写景加注了活力,更与一般古人所认为的“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最后一个部分呢,则写了四季的又一个时令,秋天中的三峡水枯凄寒,猿鸣凄凉,简简单单“霜旦”二字,便用“霜”告知我们此刻已是秋季了。此时的三峡“林寒涧肃”,没了“襄水”喧腾,不见草木争荣,四面八方都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天的三峡,郦道元之所以能够在极其简约的文字中又极为充分的表现,就在于它抓到了一个代表性的事物——“猿”,正所谓“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所以再回想一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不仅前两句是引用《三峡》中的名句,甚至后两句“两岸人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也可以看出猿的意象,也有向郦道元《三峡》学习的痕迹。当然,郦道元这里写猿又分作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显然作者写猿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到了山上,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声长远,暗示的正是峡谷之幽深。“空谷传响”一句更直言在山中,至于“久绝”则是对开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极好回应啊!篇末所引渔歌一是为了写峡长,另外则是从猿鸣之中渲染秋天的萧瑟气氛。

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水文资料,在记录自然风物方面也贡献卓越,更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早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啊,郦道元便发现了著名的阴山岩画,并在《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录,这个时期的阴山岩画里就有最早的青铜时代的狩猎、放牧、耕作图。阴山这条地理分界线在当时中国,尤其是在当时的战略冲突下,有着独特的意义。后来王昌龄的名句“不叫胡马度阴山”,立刻就使得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那种高昂的英雄主义得到了升华,上升到了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水经注》很多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山海经》有云:“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杜甫在著名的《登岳阳楼》里也有这样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就是古代先民对我们这片神州大地地形特点的一个粗略认识,而使得地陷东南造成整个东南之地犹如裂开漂浮的板块一样的这种洪荒伟力,竟然是来自于洞庭湖水的苍茫之力。要理解这一点,《水经注》便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的关键文本,他写洞庭湖就说“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啊。又比如《楚汉春秋》所记载的虞姬的《和垓下歌》,诗云:“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宋代王应麟的《困学纪闻》里就认为虞姬的这首《和垓下歌》应该算是最早的一首五言诗了。对此文学史上大多不认可,此前很多学者认为,像虞姬的这首《和垓下歌》,虽然很通俗,很近乎于楚地的民谣,但文学史上好像有一个此前被公认的观念,就是认为汉代不可能有这么成熟的五言诗,更不用说楚汉相争之际了。

事实上,说汉代不可能有那么成熟的五言诗,后来几乎成了一个坎。我们知道,像卓文君的那首“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也基本上是被文学史所否定的。但是像汉书《外戚传》就记载了《戚夫人歌》,“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应该说是和虞姬的《和垓下歌》颇为类似的五言之作。说到这个问题,到底汉代有没有成熟的五言诗,其实我们又可以看看来《水经注》作一个重要的参考了。在《水经注·河水篇》就记载有汉代的《长城歌》,郦道元引晋代的杨泉《物理论》说,“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 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这些有文献可考的五言对我们重新思考,像汉代究竟会不会出现成熟的五言诗,不能不说是开启了一个新的角度。

另外在大量的实地考察中啊,郦道元不仅记录了许多有价值的水文地质资料,也有很多对人生的诸多领悟。举一个例子来看,像《水经注·江水》篇就说:“及余来贱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不如亲见矣。”你看,我们现代汉语中经常用“百闻不如一见”,极言亲身实践和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就来自于《水经注》,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传言的不可靠。所以啊,《水经注》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对《水经》的注释,更是对有关这部古典典籍的历史风物、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的汇聚与记录,为我们今天理解华夏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所以不仅在地理学上,因为《水经注》有了一门显学叫“郦学”。事实上《水经注》在中国文化史、中国散文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明代张岱所言:“古人记山水首,太上郦道元”,这个评价确实是一语中的啊!尤其是在《水经注》中有大量描写各地风景名胜的段落,可以成为同学们练习对比记诵的范本,而在写作的时候,同学们也大可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和模仿。

好了,最后郦老师还是忍不住要感慨,作为郦姓子孙,我为有这样的祖先而感到荣耀,也希望祖先的智慧与精神可以在我的手上薪火相传。我们每一个人都从祖先那里来,都要回到祖先的河流里去,我们以先贤为荣,也应该让后代子孙以我们为荣,这才是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就讲到这,同学们下次再见。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